在公司二樓會議室看到了這本書《愿人生從容》,但真正看的卻是電子書。因為這是賈平凹先生的一本散文集,篇幅不長,很適合在碎片化時間進行閱讀,比如通勤時間,在公交在地鐵上,或又是在睡前讀上那么幾章,都是很不錯的。
知道賈平凹先生,是還在上學讀書的時候讀過小說《秦腔》,賈平凹先生曾說:“如果你慢慢去讀,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。”而《愿人生從容》這個書名,給人一種質樸清雅的感覺,“人生的真正意義,在于淡定從容地去過這一生。”這是寫在這本書封面上的話。悠閑舒緩,從容不忙,寬而有制,從容以和。從迷茫和心酸,走到了人生從容,是什么帶來了這種轉變?
帶著這樣的疑問,我開始了探索之旅。剛開始的第一篇看不明白為什么叫"人生從容"?因為內容多是些壁畫、殘佛、土罐、陶俑,這些和從容有什么關系呢?從容難道不是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,經的事情多了才越來越從容嗎?可越往后看越覺得,不管每篇文章講什么,真正需要學習的,是作者的態度。漫長的人生不知道會遇到什么事情,這是不可抗拒的,也沒法改變的,所以只有在接受它的過程中形成這種心態,比較從容的一種心態。態度從容了,每件事的心態都不一樣,才有了這一個一個小故事。書中沒有那句話是告訴你要從容淡定的,但但靜下心來,細細品讀,發現它字里行間卻都在反映著作者為人處世的心境。
書中很多都是賈平凹先生的真實經歷,他以簡單而又睿智的筆觸,講述了他的所見所聞:對月引發的關于得失悲歡的思考、靜虛村采菊東籬悠然南山的灑脫高逸;小人物故事的樸實與感動,當然也不乏對一些名人的緬懷追憶;告訴小妹文學書要讀,政治書要讀,哲學、歷史、建筑等書也要讀,多讀書才能借鑒多、思路廣、觸一而通三,但是又不能忘了精讀深究,這何嘗不是隔著時空對我們這些晚生后輩的諄諄告誡。
生活中處處是文章,作家從小處見大,看似隨手拈來,其實跟他幾十年努力學習寫作有關。有些人之所以能不斷成長,必有原因,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。作為新時代的青年,在這個高度信息化時代,面對著無處不在的壓力,而自己也慢慢到了35歲的焦慮年齡線,過了35歲找工作變的特別難,也更容易被社會淘汰,遇到的問題也特別多,面臨房子的問題、車子的問題、婚姻的問題,為了能夠在當今的社會中,更好的生活以及不被以后的社會所淘汰,要多學一項技能。多學一項技能,生活就多開一道出口;多有一項本領,人生就有更多的選擇權。人生的淡定和從容,都是從學到的本領中修煉來的氣定神閑。如何更好地轉變自己的心態,保持學習,提升自己,我想這更是我們的必修課吧。
愿我們都能夠人生從容。
(魏亞飛)